网站首页 >> 新闻中心
我国十大著名中医的诊疗之道
来源:本站 作者:管理员 日期:2020/7/31 20:48:26

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,出现了许多医术精湛,医德高尚的名医,比如:黄帝、扁鹊、华陀、张仲景、葛洪、孙思邈、钱乙、宋慈、李时珍、吴谦。


1.针灸之祖——黄帝

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。现存《内经》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、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。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,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。对俞穴和刺阖、刺禁等记录较详。


2.脉学倡导者——扁鹊

扁鹊(公元前407—前310年)姬姓,秦氏,名越人,春秋战国时期名医,渤海郡鄚(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)人。他不仅医术高明、妙手回春,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,而且在长期行医过程中总结形成了早期的中医学理论,开创了初具规模的中医诊疗方法,被称为脉学的倡导者,对后来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。扁鹊也因其非比寻常、泽被千载的医学贡献,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一颗永放光芒的璀璨明星。


3.外科之祖——华佗

华佗,又名敷,字无化。后汉末沛国(今安徽毫州)人。精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针灸各科,对外科尤为擅长,被后人称为“外科圣手”、“外科鼻祖”。
他所使用的“麻沸散”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。华佗采用酒服“麻沸散”施行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,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。这种全身麻醉手术,在中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,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。


4.医圣——张仲景

张仲景,汉末向阳郡(今河南南阳)人,名机。他的著作《伤寒杂病论》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,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,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,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。张仲景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“医圣”,甚至有庙供奉香火。


5.预防医学的倡导者——葛洪

葛洪,字稚川,自号抱扑子,晋朝丹阳句容(今属江苏人),是我国著名的养生家,一生研究长寿养生的方法。他的养生方法来源于对生活中的精细观察,他发现各种微小伤害积累过多对身体损害极大,如困思、强举、悲忧、极乐、汲汲所欲、寝息失时、房中无节、饮食过度等等,因此他说:“积伤至尽则早亡。”葛洪的著有《肘后方》,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、恙虫病症候及诊治。“天行发斑疮”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。他的著作,约有五百三十卷。不过,大多已经散佚,流传至今的,主要有《抱朴子》和《肘后救卒方》。


6.药王——孙思邈

孙思邈,唐朝京兆华原(今陕西辉县)人,医德高尚,医术精湛。孙思邈特别重视妇幼保健,是创建妇科的先驱。他所著的《千金要方》,共三十卷,内容极为丰富。特别是,书中首创“复方”。《伤寒论》的体例是一病一方,而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发展为一病多方,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“经方”。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“复方”,以增强治疗效果;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,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。《千金翼方》是对《千金要方》的补编。此书共三十卷,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,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。这两部书,合称为《千金方》,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。


7.儿科之祖——钱乙

钱乙,字仲阳,北宋郓州(今山东东平)人。撰写的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。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,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。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,把钱乙尊称为“儿科之圣”,“幼科之鼻祖”。

钱乙著有《伤寒论指微》五卷,《婴孺论》百篇等书,但皆散失不传。现存《小儿药证直诀》,或叫《小儿药证真诀》。《四库全书目录提要》称钱乙的书为“幼科之鼻祖,后人得其绪论,往往有回生之功”。


8.法医之祖一宋慈

宋慈(1186-1249),字惠父,汉族,宋朝建阳(今属福建南平地区)人,中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,被称为“法医学之父”,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,写成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《洗冤集录》。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“法医鉴定学”。


9.药圣——李时珍

李时珍,字东壁,号频湖,明朝蕲州(今湖北蕲春)人。著作《本草纲目》,全书约有190万字,五十二卷,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,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,载方一万多个,附图一千多幅,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。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,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,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(生物学、化学、矿物学、地质学、天文学等)也做出贡献。达尔文称赞它是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”,此书被译为日、法、德、俄等国文字。


10.《医宗金鉴》总修官——吴谦

吴谦,字文吉,清朝安徽翕欠县人,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。《医宗金鉴》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,全书90卷;它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。

吴谦崇尚仲景学说。在撰著《医宗金鉴》时,他参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的20余位医家的著述,对这二部经典著作的原文逐条加以注释,汇集诸注家之阐发,撰成《订正仲景全书·伤寒论注》17卷、《订正仲景全书·金匮要略注》8卷,列为《医宗金鉴》全书之首。

1742年,《医宗金鉴》纂修完成,乾隆帝赐名为《医宗金鉴》,并御赐编纂者每人一部书、一具小型针灸铜人作为奖品。自1749年起,清太医院将《医宗金鉴》定为医学生教科书;这部书还广泛流传于民间,深受读者的欢迎。

《医宗金鉴》是作者们对18世纪以前的历代医学著作加以校订、删补,并节录编辑而成书的,是宫廷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。《医宗金鉴》一书,从医学文献校订整理的角度体现了宫廷医学的学术水准和成就。



友情链接: